六中全会精神在下层丨让“高铁手刺”更闪亮,来看我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“硬核”操作

新华社长春12月18日电题:让“高铁手刺”更闪亮,来看我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“硬核”操作

新华社记者段续、王帆

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速中央装配一车间里,一列列动车组一字排开,工人主要忙碌。协调号、中兴号;抗高寒,抗风沙;夹杂动力、可变轨距……这里见证了中国高铁的生长,培育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——姚智慧就是其中一员。

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履历的决议》强调,党坚持实行创新驱动生长战略,把科技自主自强作为国家生长的战略支持。”姚智慧说,“作为一线高铁工人,我们必须从本职事情做起,认真看待每一次作业、每一次检测,为高铁创新保驾护航。”

进厂10年,姚智慧是这里近万名工人中的一员。能同时容纳77节动车组车厢的组装车间,是她的另一个家。在她看来,高铁手艺的飞速生长,就是这些年科技功效的集中体现之一。

姚智慧是一名接线员。她和同事们有一手绝活:庞大的操作规程,能滚瓜烂熟。“它们刻在人人的脑海里。每一道工序,都关系行车平安。”她说。

一列动车组,会用到80多种线型、近20000根导线、约100000个接线点,这些是列车的神经。姚智慧班组的事情,就是保证这些线束接触可靠,运行稳固。否则,1毫米的误差,小则影响音响照明,大则导致车辆故障。

中经评论: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

毋庸置疑,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。

这项事情,必须“零差错”。在通俗人看来,这些导线的样子都差不多。但在他们看来,每一根线,每一个点,都是重如千钧的责任。

六中全会精神在下层丨让“高铁手刺”更闪亮,来看我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“硬核”操作

12月1日,姚智慧正在检查接线作业情形。(王帆 摄)

“天天要接200至300根线,每根线要频频确认十几回,然后质检职员再举行频频确认,直至万无一失。”姚智慧说。接线完成后,操作员的实名标签就被挂在线束绑带上,和这根线永远地卡在一起,直至列车退役。

看似简朴的事情,却需要恒久磨炼。接线需要剥开电缆外皮,劲儿大了,损伤金属线,劲儿小了,又影响效率;线束又粗又硬,要想牢靠成型,使蛮力不能取,用巧劲才气完成;接线时金属丝外露容易形成毛刺,若是接触不良,会影响系统事情……

为了精准地“剥皮”,早先姚智慧天天演习200多次,回家时手指疼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;为了把线束捆好,她把所有精神都集中在手上,演习捆扎手艺;为了除掉毛刺,她把手套的拇指和食指尖剪下来,用皮肤感受线束是否顺滑地接到孔内……

就这样,随同高铁的生长,姚智慧不停发展。现在,依附过硬的营业素质,她成为一名巡检员,时时刻刻抱着“找茬”的心态,保障作业“零差错”。

姚智慧示意,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,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,她深感使命重大,要加倍注重总结凝练在生产实践中的履历,为科研职员提供更多实践案例,一起攻坚克难。

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,一批像姚智慧一样的青年工人奋战在各自岗位上,他们逐渐发展为通原理、会操作、能创新的“多面手”,为高铁事业孝顺气力。

编辑:爆米花
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www.ximenweb.com/8390.html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2021年12月20日 下午3:23
下一篇 2021年12月20日 下午3:23

相关推荐